首页 > 资讯列表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还需聚势破壁

发布时间:2025-04-03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0%,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6%1,已超联合国定义的深度老龄化社会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持续旺盛,预计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将达12万亿~15.5万亿元,占GDP的8.3%~10.8%2。

养老服务政策频出,实践探索加速

近年来,为推动银发经济、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聚焦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抗衰老产业、养老金融、旅游服务、适老化改造等7大潜力产业,推动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2025年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目标是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其中,围绕“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提出服务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稳健增值目标、提供优质养老金融产品服务。

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大力发展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

在相关政策指引和要求下,普惠养老服务提质扩面、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集群成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智慧健康养老与数字化创新、老年用品及康复辅具产业、养老金融与财富管理、适老化改造与农村养老等成为市场供给养老服务的关键领域。通过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创新提供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亦对提升企业ESG表现具有重要价值。

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在养老服务这个时代课题与关键领域上,已经开展了诸多先行先试工作,探索出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和经验。

3月26日,为拓展养老服务领域的全球视野,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区域内养老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生态链,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浦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上海浦东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共同主办的“养老助老服务解决方案供给创新与协同发展”主题座谈会在上海浦东新区举办。上海浦东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主办方代表以及20余家企业代表出席当天会议。会议在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ESG)专项基金名誉理事长孙永强的主持下,与会代表重点分享了各自在养老助老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探索与思考。



本次座谈会在上海浦东新区前滩国际广场27楼会议室(骊住集团)举办


来自日本与新加坡的养老产业经验

世界银行2022年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29.9%,该国自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约比中国早30年。在应对超级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以上)方面,日本已积累近20年经验,其养老服务体系的演进路径对中国具有阶段性参考价值。

在此次座谈会上,木下介护(上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林海、悠逸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焦德思、索尼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许宽宏等三家日本企业代表介绍了来自日本的养老服务发展经验,以及在居家养老模式、适老化改造、辅助技术等方面的前沿探索。

作为日本头部养老集团“木下中国”的代表,木下集团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早期主要提供养老社区规划、适老化建设与运营服务。

基于多年洞察,林海认为,中国养老需以居家或社区嵌入式为核心,通过存量地产改造、智能技术赋能及产业链协作,构建符合本土需求的创新模式。例如,将滞销楼盘改造为适老化社区或在普通小区中嵌入一定比例的“银发公寓”,既能满足老人居家需求,又便于子女就近探望,是很好的探索方向。

焦德思通过梳理和介绍日本养老发展经验,提出中国系统性应对老龄化更需制度灵活性、住宅创新与预防优先理念并重,并建议中国可借鉴日本介护险二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构建“预防-护理”平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许宽宏介绍了索尼聚焦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核心需求,着重研发的两款辅助设备:一是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能够自主定位导航的智能轮椅,实现AI自主导航-语音指令驱动轮椅室内移动,精准规划路线;二是能够模拟人体手臂触感与力量反馈的柔性机械臂,能减轻照护者高频喂食负担,提升老人自理能力。辅助设备内嵌大语言模型、脸部识别、语义分割、自主导航、混合力位控制等科技,并尤其重视“安全性”,确保设备和程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老人造成伤害。

鹏瑞利集团有限公司东区分管总经理吴宇峰介绍了鹏瑞利集团作为一家集房地产和医疗健康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将新加坡交通枢纽综合体开发经验与中国市场需求结合,打造“养老+医疗+酒店”高铁TOD综合项目的特色实践。据悉,鹏瑞利集团的业务已覆盖中国16个城市,拥有2.2万个医疗及养老床位。在发言中,吴宇峰强调了长期深耕与精细化成本管控的重要性,未来期待整合国内资源构建标准化模式,向海外市场输出医养结合经验;同时也期待依托外资运营经验与资源网络,寻求与政府、本土机构合作,共同拓展康养产业链价值。

浦东新区的养老服务探索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区,截至2023年底已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113万,预计到2025年末将达到120万。浦东新区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体系化的“大城养老”样本,为超大城市的养老范式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考。

座谈会上,上海市浦东新区安老宜居社区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徐鸿燕、上海浦惠养老服务(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志慧、上海爱介护社区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宣翰从不同侧重,进行了浦东经验的分享。

打造一站式聚合养老服务平台是开展系统化养老服务的理想模式。2021—2023年,浦东新区基于“热线20809599”科技助老平台,迭代升级为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浦老惠”,逐步建立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模式。

徐鸿燕对“浦老惠”的服务模式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介绍。“浦老惠”基于“线上+下线”6大渠道,已累计服务超1000万人次。其依托全区110万老人数据库及作为身份认证和优惠入口的“惠老码”,整合养老院优选、助餐、适老化改造等基础服务,陪诊助医、家政保洁、健康咨询等个性化需求,以及公益服务等场景,推出“金牌养老顾问”AI助手提供政策咨询与资源匹配。

在平台运营上,“浦老惠”聚焦十大高频需求,包括陪诊服务、老年教育、护理服务、送餐服务、老年旅游、家政保洁等服务,以及适老化设备、电动轮椅、智能床垫、跌倒监测设备等产品,通过活动、商品、服务三大清单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浦老惠”计划于2025年升级到3.0版本,继续深化“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作为浦东新区国资委主导的国有养老产业整合平台,上海浦惠养老服务(集团)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旨在统筹优化区域养老资源,推动“保基本+普惠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其主营业务覆盖养老机构16家(床位数5550张),社区和居家中心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家,护理院2家,护理员职业培训学校1家,养老发展研究院1家,并打造了普惠型、高品质养老机构碧云颐养院等标杆项目。

与此同时,公司也面临功能性定位带来的资金、项目、产业协同和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挑战。为此,倪志慧在分享中提出了实现企业稳健发展的四大战略方向的思考:一是以政府要求为导向,把功能性任务做强;二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推动事业向产业转型;三是以打造“百年老店”为导向,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四是以服务长者需求为导向,推动多层次、全方位人才高地建设。

在深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民营企业中,上海爱介护社区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颇具代表性。据王宣翰介绍,该公司打造的一站式综合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爱介护”,建立了涵盖居家护理、医院陪护、老年餐、养老院托管、适老化改造、长期护理保险的全链路服务矩阵,打造了包括护士、医疗照护、生活照护、养老护理等五大护理人才板块的人才培训机制,并探索能够实现健康自测、AI智能医生、视频就诊的AI互联网医院,满足疾病诊断及复诊开药等需求。据悉,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将业务扩展至20个城市。


从会场所在地眺望浦东新区

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的新尝试

在3亿老人催生的万亿级养老服务市场的背后,有巨量的产品与服务缺口。据住建部相关数据测算,仅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的直接市场份额就达3万亿元。如何秉持积极老龄化思维,围绕老年群体的各类具体需求,创新有品质、可负担、很贴心的产品与服务是挑战更是机遇。

座谈会上,美标中国市场部产品负责人陈浩骞介绍了美标中国针对老龄化需求开发的适老化卫浴产品,突出安全性与便利性、无障碍与智能辅助设计,包括带自动升降扶手的马桶、恒温防烫淋浴器、步入式浴缸等,其背后融入了基于自理老人、需协助老人、需全面护理老人等不同银发群体需求的设计思路。

饿了么老年助餐项目负责人季彩萍,介绍了有温度的饿了么“助老专送”服务。该项目专门针对4000万困难老人,采用“五个一点”多元融资模式,提供定人定时定点送餐,解决传统社区食堂配送人员不稳定、送餐不及时等问题;骑手送餐同步履行“一次看望”,多次挽救独居老人生命;项目以公益积分的方式,让参与的骑士更有社区参与感和获得感。另外,项目还打通民政补贴线上化,老人可跨场景使用优惠,激发银发消费活力。据悉,截至目前“助老专送”服务已经配送超过70万人次。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团委书记周毅,介绍了国网电力通过电力大数据构建的“静态画像+动态监测”智慧养老监测系统,通过智能电表高频采集数据构建五维度老人用电行为模型,以非侵入式用电行为分析,发布“独居指数”,守护独居老人安全。2024年至今,该系统发出异常情况预警1177次,有效实现实时预警并精准触发社区联动上门核查和及时救助行动。

2023年10月,中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正式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构建覆盖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金融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领域。

本次座谈会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胡萍,介绍了中国人保将养老金融作为核心板块,推动保险服务与养老生态链深度融合,解决养老领域风险保障需求的一些探索。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副行长李卓,分享了以“防、健、智、品、乐”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以增强与老年群体面对面的互动和服务,通过“知识普及+健康服务+文化赋能”三位一体模式,助力老年人实现“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座谈会现场发言企业代表


未来:构建可持续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

面对中国深度老龄化进程加速与3.1亿老年人口的现实需求,养老服务事业正站在历史机遇与压力挑战的交汇点。一方面,万亿级市场规模与政策红利释放出强劲势能,而来自企业的创新力量正以点状突破重构养老服务范式;另一方面,长期投入与短期回报的矛盾、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的错位、资源碎片化与生态协同的鸿沟,仍制约着养老产业纵深发展。破解这一结构性困局,需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科技赋能”的协同体系——通过跨领域资源平台整合分散的解决方案,以耐心资本培育可持续模式,让适老化科技产品、智慧养老系统、普惠金融工具等创新成果在真实场景中实现价值闭环。

在会议总结发言中,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李志伟处长提出了深化医养结合、创新养老科技产品、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强化金融赋能等方面的思考;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协会庄大军会长提出了发挥区域养老服务社会力量,跨领域联动,构建养老服务合作生态的建议;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大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范金成从以“医康养护文旅体,食品药械水空气”为核心的大健康视角,提出加强标准化建设、政企社联动、“医养结合、产业融合”的建议。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在代表主办方的发言中提出,未来将建立“养老助老产业行动网络”,选拔和推广创新性解决方案,开展多样化的行动,助力养老服务产业蓬勃发展。

从日本、新加坡的经验借鉴,到浦东新区的本土实践,再到企业层面的创新探索,都印证了一个共识: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构建一个覆盖多层次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势在必行。而唯有将“人的温度”与“术的精度”深度融合,方能在银发经济浪潮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文丨邓茗文 胡文娟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养老服务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