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5个可持续城市更新案例,见证“老破大”的逆袭

发布时间:2025-04-03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紧张和社会不平等,传统意义上的“大拆大建”模式不仅会加剧碳排放和资源浪费,还可能导致社区割裂。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将生态韧性、社会包容与经济增长融为一体的城市更新路径。本文介绍了5个来自各国的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可持续城市更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思维——通过低碳技术应用、社区协同治理和循环经济模式,让衰败社区重获生机,同时应对气候危机与社会公平的双重挑战。

高架桥下方空间改造

澳大利亚

科堡和莫兰德车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都市铁路线上的两个相邻车站,位于墨尔本北部内城区。历史上,这两站沿线分布着工人居住的小屋和工业建筑,被铁路和围栏包围的道路拥挤不堪,其间不时穿插着有安全隐患的盲区,不多的绿化空间也会被铁路切断。

2021年,当地市政推动Bell to Moreland平交道口拆除项目,用高架桥替代铁路与道路交叉口,如此一来,科堡和莫兰德两个车站之间就有了一个2公里长、20米宽的公共空间。这段空间采用单排中央桥墩来减少高架结构的占地面积,腾出的空间则被用于建设游乐场、健身站、宠物公园、篮球场、滑板公园等各类活动场地,场地之间用一条配有路灯、饮水机等各类设施的自行车专用通道连接。两端的旧站台和部分铁轨也被保留下来,改造成阶梯式座位和采用生物多样性绿化设计的下沉式公园,一起为附近居民提供接触自然、娱乐互动的社区空间。

退役发电厂改造

西班牙

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Caixa Forum Madrid文化中心前身是一座1899年建造的电力厂。电力厂退役后,其具有历史价值的砖墙部分被保留,并被扩建成一个大约1万平方米、每年吸引超百万访客的艺术文化空间。原基座部分则被替换成了钢结构和玻璃幕墙,远远看去,整个文化中心如同一座悬浮在半空中的砖造建筑,既具有历史感又充满现代感。

没有特殊保留价值的发电厂附属建筑部分则变身为艺术广场,提供更多室外公共空间。广场北侧邻近建筑的山墙面则在建筑家与植物学家的合作设计下,变成了西斑牙第一座“垂直花园”。垂直花园整体面积约600平米、高24米,上面以水培技术种植着15000株不同类型的植物,墙后安装了自动化的管道网络,用于确保墙上植物随时得到充分灌溉。这扇“绿色大挂毯”不仅可以调节附近的自然微生态,还与旁边的红砖墙形成了鲜明色差,是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招牌。

奥林匹克村改造

加拿大

2010年冬奥会的奥林匹克员村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Southeast False Creek,这里最早被用于采伐森林和捕鱼,后逐渐发展为制造和加工中心,拥有大量工业用地和废弃仓库。冬奥会期间,这里被改造成了占地120万平方英尺、具有20多座建筑的奥林匹克村,可在整个赛事期间容纳2800多名运动员。

为了避免奥林匹克村在赛后直接退回到荒废状态,当地政府从一开始就以永久居住社区为方向进行了设计规划,并将绿色屋顶、雨水管理、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等各类环保技术融入建筑设计中,让几乎所有建筑都达到了LEED金级认证。同时,在社区里提供全面的公共交通服务线路,并确保大部分住房都能步行到达消费和服务区。如今,该社区已发展为一个拥有数千住宅单元,集杂货零售、社区中心、教育措施、景观公园、游乐场、城市农业空间于一体的知名低碳社区,是加拿大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典范案例。

旧公共游泳池改造

美国

McCarren Pool and Bathhouse是美国纽约在1936年开放的11个市属公共游泳池之一,也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1983年,这座运营了近50年的游泳池被关闭。在荒废30年后,多家建筑工作室在2012年联手对其进行了修复改造。

除了在保留原有建筑主体基础上扩建篮球场、健身房、文化娱乐中心等新功能设施,建筑师们还进行了大量废物再利用。例如,将旧游泳池的铁丝储物篮重新用于建筑天花板装饰,将从布鲁克林海滩回收的道路木板用于铺设建筑内部墙壁和凉亭等,从而既保留游泳池的历史痕迹,又减少新材料的使用。此外,建筑整体还增加了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路石等设计,以便收集雨水、灌溉周边绿地。为了增加建筑的全年使用率,原有的矩形游泳池还被改造成一个巨大的U形,位于中心的“海滩甲板”可以在冬季变成溜冰场,在淡季举办其他大型艺术活动,全年为附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废弃造船厂改造

荷兰

荷兰阿姆斯特丹北部的Buiksloterham社区曾经是当地污染最严重的工厂和造船厂所在地。在决定改造时,当地政府没有选择从上而下的统一规划,而是发动民间力量,邀请建筑师、研究人员、清洁技术企业、非营利机构、个体居民等各路利益相关方,共同进行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改造实验。

在数十个实验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e Ceuvel旧造船厂改造项目。在众多组织的合作下,造船厂的17艘旧船屋被原地改造成了一个可以容纳30家公司、咖啡厅与鱼菜共生温室的办公空间。所有船屋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力可以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共享,卫生设施配套安设的分散式废水处理技术和营养循环技术,则可以将处理后的有机废物用于温室种植,生产咖啡厅所需的食物。该项目的成功不仅让社区变成了当地热门打卡点,还吸引了许多学术机构和相关组织前来参观,为世界各地的循环城市改造提供了鲜活案例。


文丨朱琳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可持续城市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