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嵩山少林寺释永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信仰馆发言
中国嵩山少林寺释永信今天(15日)受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信仰馆发言,呼吁从自身做起,融汇禅宗的智慧,携手并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发言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宾客、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穆斯林长老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萨拉姆法官和欧盟亚洲中心的盛情邀约,我很荣幸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信仰馆发言。
回想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我曾呼吁“我们必须重视科学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副作用,珍惜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15年来,放眼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引发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气候问题日益严峻。
2021年的7月20日,少林寺所在的嵩山地区遭遇了特大暴雨,三天时间内下了一年的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当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今天,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已构成了严重威胁,人类到了必须共同直面问题,并且勇敢、果断采取行动的关键时候。在座的每一位能做什么?我来自中国少林寺,作为宗教界代表,可以做什么?
工业文明的发展暴露出了种种弊端,而解决当代气候变化的方法偏重于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但长远来看,治标不治本。气候变化究其根源,是由于人类价值观的偏离和行为方式的不当。所以只有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根本转变,善待自然,人类才能克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利于气候系统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这一角度,禅宗为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种古老而常新的生态智慧,在当下气候问题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禅,源于古代文明,而佛教禅宗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在全球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宗派,其修行方式以真修实证为主,当下受用。在解决问题时,禅宗很直接,直探心源,直接面对问题的根源——我们的这颗心。心净则国土净。所以气候变化的危机实质就是人心的危机,是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在无休止的索取中丧失了自我。
作为人类,我们并非世界的中心。在佛教看来,万物皆有情,众生平等;心、佛、众生本自一体。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和合共生的关系。所以佛教以戒为师,主张简朴、节俭、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僧众食素,倡导护生、惜福的理念,和不杀生的慈悲心等,都是一种“心灵环保”。 佛教这种平等的生命观,打破了人与万物的对立状态,是一种生态智慧。
少林寺座落于天地之中的嵩山脚下,始建于公元495年。因达摩祖师在寺院后山,面壁九年,创立禅宗,而被尊为“禅宗祖庭”。1500多年来,少林寺始终遵循着佛教慈悲与和平的思想,精进办道,从而禅宗法脉有序传承,少林文化人类共享。
少林文化为社会提供了一种以“禅、武、医、艺”为表现形式的健康生活方式。少林禅修,以禅止欲,通过打坐,收摄身心,斩断无明烦恼,获得清净、解脱;少林功夫,以武止戈,通过习练功夫来强身健体、维护和平;少林禅医用禅药治心、物药治身,调养身心;少林禅艺则以碑刻、壁画、书画、弓箭、围棋及茶器为载体,以艺入禅,促进身心祥和、安宁。同时,禅宗自古有“农禅并重”的传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少林寺遵循祖制,通过僧众在农场的禅心耕作,实现自给自足,生态和谐。少林的生活方式,降低了人类对外界环境的索取与破坏,使人们身心和谐,回归自然,是可持续发展的。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需要运用禅宗博大精深的正能量,启迪心智、净化心灵、服务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期望禅宗智慧以及少林的生活方式,能够惠及更多的普罗大众,全球共享少林文化。今年,在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和欧盟亚洲中心的共同合作组织下,我们推出了少林寺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的国际化课程,旨在为普罗大众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禅宗理念,同时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更加普世且广阔的平台。
鉴于气候问题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我在此向全球宗教领袖、专家学者、各国首脑及有识之士发出呼吁: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融汇禅宗的智慧,携手并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
让我们搭建对话与合作的平台,走出一条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保护地球家园,为后人留下一个绿色、健康的未来!
最后,祝大家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与嵩山少林寺释永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