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倡导农业企业家精神 促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6-23来源:作者:

文|李诗和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生态、文化、治理五个方面的振兴要求,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农业企业家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美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何谓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人人都能说,但未必都能说得清楚的概念。综合前人观点,笔者重新将企业家精神要素整合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价值观,以伦理精神、精进精神、持守精神为心理基础和精神保障的精神统一体模型。

创业是企业家的本质,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伦理属于关系的范畴,是企业家通过经营企业实现创新创业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非正式规范,主要体现为信任、合作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将伦理精神纳入到企业家必备的企业家精神要素之中的合理性还在于,企业家伦理精神与作为企业家核心精神的创新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企业家是否具有信任、合作和责任精神会影响到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

精进精神是企业家在创业的路上或者为了应对市场的压力而被动竞争,或者出于追求产品与工艺更新、更精美、更完善、效率更高的工匠精神而甘愿冒险和主动创新,它是永葆企业家生命力的心理动力和精神维他命。它主要包括企业家的前摄精神、冒险精神、竞争精神和学习精神。前摄精神区别于源于政策规范、市场竞争压力、资源限制等压力而产生的被动式反应,是基于科学预测基础之上的未雨绸缪和长远的战略规划,它强调主动性和前瞻性,是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心理能力和精神基础。面对挑战和竞争而敢于冒险是企业家的天性,依凭建立在丰厚的诸如物质资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基础之上的强大的创新能力,而勇于亮剑的竞争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生命动力。

持守精神是指企业家不为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而耽于一时的享乐,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能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面对压力与困难仍能持久性地坚守当初创业之理念和创新之精神。它集中体现为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包括敬业精神和坚守精神。

乡村振兴呼唤企业家精神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经济角度研究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一是从微观层面,将它对企业优化治理、缓解融资约束、增加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技术赶超与战略转型、国际化和对外出口导向、企业动态能力、外部知识学习能力和网络能力及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经济绩效和实物期权价值的提升、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等的决定性作用作为研究主题;二是在中观层面上,探讨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生产力、经济增长、产业集聚的影响;三是在宏观层面上,关注企业家精神对市场机制的纠偏效应、对各类市场的培育、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国家经济增长及经济转型、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在中国广大农村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好生活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迫切需要农业企业家群体脱颖而出,迫切呼唤农业企业家精神的彰显和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发挥作用。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企业化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生产变迁形式。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农业适应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是在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振兴乡村过程中的必要措施。拥有一大批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农业企业家,这是实现农业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体条件。

农业企业家精神与乡村五大振兴

企业家精神不仅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且在保证企业家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规避风险和希图短平快的投资回报而抱持创业情怀、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企业是创办在城镇还是农村,农业企业必然要以农民为依靠,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因此,农业企业家理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

第一,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产业振兴。

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农业企业家有助于农村产业的提振,从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优秀的农业企业,促进农业企业化,发挥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而发挥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推动作用,首先要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长期受制于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创新型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发挥农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打破小农经济的限制,通过创新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最终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人才振兴。

人才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乡村衰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乡村人才的流失。由于长期以来乡村与城市发展的两重天,农村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包括农村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的科技知识分子,乃至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经济生产能人都纷纷选择告别家里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而选择到城市发展。从严格意义上讲,农村的空心化是指支撑农村真正意义上发展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才的流失。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应该在留住农村现有人才的基础上为城市人才向乡村的反向流动提供动力和“引擎”,激发人才返乡和下乡的活力,从而补齐乡村发展的人才短板。正因为如此,农村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成为当下学术界乡村振兴战略讨论的重点。

第三,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生态振兴。

2020 年出台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环境治理所应坚持的多方共治原则,要求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治理概念本身所蕴涵的多主体合作性就意味着要彻底扭转乡村环境不断恶化、农村不断衰败的趋势,就要走出单凭政府解决一切问题的传统思路,立足于伴随农业企业化发展而出现的农村生产生活主体多元化的现实,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共治共享的乡村环境合作治理体系和机制。

现代农业企业和农业企业家能以负责任的精神、富有前瞻性的经营理念、较强的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之中,将农业企业所在乡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而致力于生态宜居环境的打造,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乡村生态问题始终是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发展的生态化,就要推进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这就要发挥农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精神。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升级,实现绿色生产,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发挥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康养服务业,寓环境保护于环境生态社会价值的开发与运用之中。

第四,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文化振兴。

农业企业家精神有益于乡村文化建设,最终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乡风的达成。随着资本下乡,长期驻村的农业企业必然会给相对封闭的村落和淳朴的乡风注入一缕时代的清风。首先,按照需求层次理论,精神文化需求相对于经济物质生活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农业企业实现农业发展的企业化经营,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并与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些都切实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并将他们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为其需求层次的提升,产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创造了条件。其次,农业企业家带动了农业企业化的发展,农民变工人,势必在思想观念与文化素养上得到提升。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发挥企业家的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精神,一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推动乡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二是与基层组织合作,将企业自身的文化创建活动和基层组织文化惠民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综合优势,协同政府组织、村民、企业三方力量,精心组织一系列既能敦风化俗又能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体活动,最终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三是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提供基础与设施;四是农业企业将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展者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做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的推动者,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之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将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与打好文化牌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

第五,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乡村治理。

相对于十八大所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充分体现了我国从一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迈向多元化平等参与的社会治理之变化。治理作为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统治、管理的新概念,既体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平等化的要求,也体现了治理手段的柔性化和“三治”融合,还体现了价值目标上善治的实现。治理的实质是经公民参与使原来的单一治理主体(统治者)转变为现代的多元化治理主体,由此形成向公民整体负责的公共管理民主化导向。

企业家精神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企业以社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当地社会的治理之中,能够改变仅由国家和乡村社会、村集体和农民两极力量互动的简单格局,在利益博弈中更好地维持平衡,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总之,农业企业家精神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环境振兴、精神与文化振兴以及组织振兴,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组织有效,为农民打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组织、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富裕,最终使农民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乡村美好生活。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