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的自然画卷:生态振兴的机制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2-06-23来源:作者: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包括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环节之一,是推动“绿水青山”发展的关键步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乡村生态条件,生态环境的建设,关系到乡村居民的生存条件。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从历史发展的经验中明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透支生态环境”是得不偿失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应牢记这一点,不可过度消耗农村资源实现破坏性的发展,而要因地制宜实现有特色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构筑生态和谐的生产生活空间,由此遏制乡村“空洞化”态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乡村的需要。生态环境是衡量乡村是否宜居非常重要的指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相较于城市的独特优势,但过去国家对于城市化的重视导致农村地区陷入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无序发展。而今,要建设宜居乡村,就必须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宜居乡村不仅要生态环境好,还要实现产业兴旺,唯有生态和产业双管齐下,村民才能够拥有高质量的乡村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纳更多社会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素之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可以快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赖于乡村人文环境与乡村生态环境,随着游客对乡村景观质量要求的逐渐增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愈发重要。例如,江西婺源篁岭村,凭借其拥有的千亩梯田打造的一片四季花谷,并每两个月更换主题营造花海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篁岭模式”能够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村生态面临的问题和隐患

可以说,只有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探讨如何实现科学的乡村振兴。然而,当下中国农村的生态状况却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

工业污染导致生态破坏。我国乡镇的工业污染问题积累已久。近年来,关于农村非法填埋垃圾、非法排放污水、非法倾倒工业垃圾等现象的报道层出不穷。尽管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使这些状况得到一定的改观,但多年积累的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治。当前一些乡镇仍然存在工业污染且不予治理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这些造成污染的乡镇工业企业常常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无论是让其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工厂环保技术,还是直接关停,都会对当地税收带来影响,因此当地政府难以下手。工业污染难根治的背后确实存在复杂原因,但这些困难并不是完全不能解决。如果不能根治工业污染,就是违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等于放弃了环境改善后的高质量发展,生态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土壤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衰退。土壤的过度开发、过度耕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隐患,包括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顾土壤肥力过度种植、过度开垦荒地、过度放牧等,这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水土流失,生态链被破坏等生态问题。2014年,全国化肥用量已达5700万吨,居世界第一;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面积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4%。同时,我国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却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和作物品质下降,又加剧了环境污染。 

农村人居环境依然问题突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显示,我国尚有40%的建制村没有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的建制村未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38%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未划定保护区(保护范围),49%未规范设置警示标志。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表明,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尚有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还需进一步整治。

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综合来看,生态振兴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完善乡村污染治理体系和各产业生态监管体系,增强从源头控制污染,提升乡村污染治理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振兴的直接目标就是“生态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最重要的基础。对于“产业兴旺”而言,生态振兴的意义就是要保证各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引导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对于“乡风文明”的要求而言,生态振兴带来的良好乡村风貌有利于凸显乡村文化与风气;对于“治理有效”而言,生态振兴就是要保证生态治理的高起点,为建立生态治理体系打下基础;对于“生活富裕”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会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农村富裕起来。

为此,大力推进生态振兴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有序推进。

一是推行合理耕种。从当前乡村的生态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减少化肥、农药的无效使用量,减少过度使用土地肥力的掠夺式耕作至关重要。对此,应组织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经验,并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在适宜的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支持农村使用新型耕作技术和新型农机等。对于在耕农地,应当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铺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加强污染治理。针对乡镇对污染治理“有心无力”的现象,应当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帮助引导乡村走出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陷阱。对于高污染的工矿用地,应当推进工矿用地整治, 引导生产向园区集中以改善污染状况,并整治农村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要加大力度防止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管, 对已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企业, 必须责令其进行生态修复,再现乡村的绿水青山风貌。

三是完善监管体系。要想使生态振兴的成果可持续,就必须有一套长效化、常态化的监管体系,从源头“制”污。例如,要加快建设“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环境监测网络,保持对水土项目精准高效监管,严格审批,加大监控监督力度,从源头控制污染。

四是加强村容整治。尽管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渐渐从“村容整洁”过渡到“生态宜居”,但是,村容整洁的要求仍然是一个基本要求。

五是进行环保教育。严格的监管体系能够做到控制污染、治理污染,而加强环保教育可以从“人”的层面上杜绝污染。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发放环保知识手册进行宣传等方式来加强环保教育。

生态振兴的重要前提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的总体统筹与规划,更需要激发乡村自我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人才的培养是生态振兴推进与深化的决定性力量,这些都是实现生态振兴的重要前提。

政府统筹下的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协同主管农业发展、水利建设、信息服务等的多部门共同推进治理,使乡村生态环境工作协作运行。同时,除政府相关部门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还需要积极调动多方社会力量的加入,这些力量同样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生态保护。

激发乡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内生动力。生态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农业发展模式。乡村家园需要村民自己来守护,村民必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实现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变,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的实践理论是参考生态系统建设,是依据能量在自然食物链中传递的相互关系来具体构建,通过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的农业生产。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使得农业生产成为生态环境改善工程的一部分。生态农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可以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更多的信息和主动性,打造特色农业生产体系。

培养生态振兴人才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这是乡村经济不发达与快速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造成了农村常住人口的快速流失,产生了乡村“空洞化”现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结构将逐渐转型,对农村生态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生态振兴协同人才发展,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环境治理的人才基础,发挥乡村振兴建设中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推动先进环保技术运用与农业生产技术,打造生态振兴专业团队,同时提升人才下乡的保障措施,优化乡村医疗、教育条件等,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重构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

推动生态振兴,要把握好其与传统模式的重要区别。以下三个驱动力的转变既是生态振兴展现出的新特点,也将是实现生态振兴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机制。

产业动力的转变。传统乡村产业的改造升级,要调整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准确把握旅游市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需求,以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升级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要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因地制宜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代替碳基能源,实现乡村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增长动力的转变。构建以包容性增长为核心的新型振兴模式。经济增长不等同于区域发展,只有协调统筹各个要素,将可持续的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将生态绩效指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标准,体现出从单一经济动力到全方位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转变。

思想动力的转变。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扶持当地负责任企业的发展,创新发展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工程、国土绿化工程,如退耕还草还林工程等,按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寻找乡村振兴的增长点,以此在惠及广大百姓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振兴。当然,这也离不开村民从心底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振兴的思想观念。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