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2022年7月10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成功获批建设全国第三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目前唯一获批创新示范区的民族自治州,作为青海省以科技创新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里程碑,将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海南州力量。
为了深入总结海南州示范区典型经验,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海南州示范区)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共同开辟专栏,围绕“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设主题,陆续对海南州示范区建设典型做法和经验进行报道,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炼输出海南州模式、青海经验。
本期是海南州示范区的典型实践之一——黄河龙羊峡库区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做法与经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之一,也是海南州最强的底气和最亮的颜色。
为此,海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殷殷嘱托,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州战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立足海南州实际,以共和盆地防沙治沙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青海省州各级领导和省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次通过竞争性评审,率先实施青海黄河龙羊峡库区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打造成青海省防沙治沙的标志性工程。
据悉,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是由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共同组织,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竞争性答辩的方式确定投资地区,以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方式开展国土绿化试点示范。作为青海省首个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龙羊峡库区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青海海南州示范区建设贡献了新模式新经验。
难点:海南州沙漠蔓延,“绿色”缺失
海南州是青海省沙化土地分布较广的区域,现有沙化土地542.47万亩,占青海省沙化土地的3%,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3%,是青海省沙化面积较多、治理难度较大、生态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区域,从共和盆地每年进入龙羊峡水库的泥沙总量约3131万立方米,严重威胁龙羊峡水库的安全运行。
为保证母亲河安澜流长,海南州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在国家相关部委及省州相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以龙羊峡库区两岸防沙治沙为重点,实施了青海黄河龙羊峡库区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亿元,省财政补助资金1.1亿元,州县财政及社会企业筹资0.4亿元。项目建设总规模29.75万亩,包括营造林13.75万亩,防沙治沙16万亩。
该项目于2021年5月开工建设,2022年10月全部建设完成,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共完成29.75万亩,其中,营造林13.75万亩,包括人工造林1.65万亩、人工种草2万亩、农田林网更新改造0.1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0万亩;防沙治沙16万亩,包括工程固沙11万亩、生物固沙11万亩(在工程固沙沙障内采取生物措施深栽造林),飞播造林种草3万亩,退(沙)化草原改良2万亩。2023年通过国家验收,项目区造林成活率全部超过 75%,植被盖度增加10%以上。
解题:多措并举,建设国土绿化示范样板
强化组织领导,规范项目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海南州县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作为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林草长制工作的重要抓手,与经济社会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州、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分工,落实管理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认真贯彻有关项目建设的法律法规及青海林业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八个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六制”,建立和完善项目实施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
强化督促检查,解决关键问题,有力推进项目建设。海南州委州政府将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列入全州重点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范围,增强了项目监督检查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海南州县总林草长多次深入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调研,指导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海南州县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在项目实施的黄金期和关键期,深入全州所有工程项目的每一个施工标段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做到了监督检查不留死角,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
推广先进成果,强化技术运用,切实提高建设成效。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广使用水钻造林、杨柳深栽造林等治沙新技术和成果运用,苗木成活率有效提升,栽植成本大大降低。
如:海南州共和县在生物治沙项目中插杆造林采用水钻造林(高压水枪打孔造林)技术,造林用工量比常规插杆造林节省劳力20%,水枪打孔每穴注入水量5~8L等于给苗木进行了第一次灌溉,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当年苗木成活率超过 90%,比常规插杆造林当年成活率提高15%。贵南县因地制宜采取机械钻孔杨柳深栽造林,节约劳动成本10%左右,苗木成活率提高10%。
引导群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有效助力项目建设。海南州县各部门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与生态富民相结合,积极协调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中尽量使用当地农牧民,有力助力乡村振兴。据统计,两县75个标段共使用当地劳力6848人,劳务收入2365万元,人均收入3454元,其中海南州当地劳动力4823人,占到项目用工的70.43 %,劳务收入1774万元,人均增收3678元。
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作业质量及标准要求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充分发挥村级林长及生态管护员职责,林管员、草管员全程跟班作业,参与项目施工及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了建设成效。
成效:实现“绿进沙退”,打造绿色发展示范样本
黄河龙羊峡库区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的推进实施,将着力打造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为青藏高原欠发达和生态脆弱地区探索绿色发展示范样板。
采用工程固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模式,探索系统治理路径。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采用工程固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设置草方格沙障,使流动沙地得以固定,在草方格中播种柠条、沙蒿等树草种能够较快地增加沙区植被盖度,栽植插杆又能再次提高项目区固沙能力,一次治理就能够取得明显的治理成效,治理效果比单纯采取工程固沙或生物治沙效果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绿进沙退”,有效遏制了流动沙地向龙羊峡库区的蔓延。
此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人工种草、封山育林、退化草原治理相互结合,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典范。
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解决资金难题。通过自主投资、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多种形式,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全州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既弘扬了社会企业热衷公益事业、服务地方的企业宗旨,又解决了项目建设筹资难题。例如,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捐资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受到了省州政府的表彰,目前已完成三期工程建设,累计投资3360万元在共和县德吉滩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2000亩,苗木成活率超过 90%。
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功也带动了社会企业在海南州捐资建设高标准公益林的热情,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捐资1142万元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735亩;中国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捐资500万元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成高标准生态公益林273亩;国家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自行组织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509亩;华能青海发电有限公司自行组织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完成高标准生态公益林336亩;大唐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州分公司自行组织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247亩。
引进科研单位参与,破解防沙治沙技术难题。项目建设中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分别在共和、贵南两县开展营造林、防沙治沙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开展了防沙治沙植物材料筛选沙区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及防沙治沙战略对策研究、龙羊峡库区周边退化植被修复技术与草地畜牧业开发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共和盆地退化植被修复技术与沙区产业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课题研究,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 END ·
编辑丨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9月刊
原文标题丨《打造高原防沙治沙典范——黄河龙羊峡库区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做法与经验》
供图丨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