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人类应该怎么做?7个来自回收艺术品的“灵魂拷问”

发布时间:2023-07-27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以回收材料呼吁材料回收的“回收艺术”,是许多艺术家多年来积极探索的艺术形式之一。这第一是因为,将原本会被填埋的废弃物升级再造并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激发灵感的绝佳方式;第二是因为,许多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可以以艺术品的方式被延长使用寿命;第三则是因为,艺术天然具有激发行动的力量,由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制成的艺术装置可以开启对话,并带来变革。本文展示了7个回收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借助这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向观众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你真的需要这么多衣服吗?”

Guerra de la Paz意为“和平战争”,是艺术家Alain Guerra和Neraldo de la Paz共同合作的一个艺术系列。两位艺术家认为,减少废弃纺织品的过程需要消费者的大量参与,消费者应该积极控制消费、选择对环境负责的品牌、延长衣服寿命,并承诺捐赠和回收闲置衣服。为此,艺术家们将许多收集来的废弃衣物改造成了各种形态的场景或物体,以此传达强有力的警告信息。例如,图中的装置作品名为“跟随领头人(Follow the Leader)”,该作品展现了一群身穿多余服装、正在盲目排队的人,以此呼吁人们抵制消费主义的诱惑,不要为了跟风追求时尚而制造纺织废物。

“你知道太平洋里面的鱼过着怎样的生活吗?”

《塑料海洋(Plastic Ocean)》是新加坡的艺术家兼插画家Tan Zi Xi的作品,她收集并清洁了大约20000件废弃塑料,将它们以海浪的层次感安置在蓝色的房间里,以此重现太平洋垃圾带的情况。站在房间中时,观众便如同某种海洋动物,可以体验到被海洋垃圾所包围的恐惧。据艺术家自己说,创作《塑料海洋》的过程本身令她感到非常痛苦,因为她需要为了布展而去研究大量相关数据,并且亲自用塑料一点点将原本象征着洁净海洋的房间“污染”掉,在这个过程中,她比观众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们当前的消费与生产文化是多么不可持续。

“科幻灾难片会在未来成真吗?”

韩国雕塑家Yong Ho Ji一直以其毛骨悚然的焦油黑色雕塑而闻名,这些雕塑基本都是由升级再造的轮胎条制成,制成的雕塑也大多以各种神话中的混合生物、科幻片里的人造怪物、外星生物、类人生物等为题材,作品形态散发着对人类的敌意。这种风格的设计理念是呼吁人们思考人类过度操纵自然的后果。制造轮胎的橡胶原材料原本是一种自然的白色汁液,但通过工业生产,它们最终变成了黑色,艺术家于是用黑色的工业制品来制作令人不安的怪物,以此警告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控制过度发展的野心,以免日后让《哥斯拉》一类的科幻灾难电影成真。

“我们会给未来留下什么?”

德国生态艺术家Ha Schult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关注生态问题。他从1996年开始收集人类制造的垃圾,用各种空罐头、空塑料瓶、废弃电子设备等制作真人大小的人形雕塑。20多年间,陆续有近千个人形雕塑诞生,它们被统一命名为《垃圾人(Trash People)》。在Ha Schult看来,“人类生产垃圾,也将会在未来成为垃圾,因此垃圾人就是人类本身”。他带着垃圾人在全球各地进行巡展,将雕塑摆在各国著名人文景观、百货大楼,甚至是北极冰川的面前,让这些垃圾人成为快速消费时代的沉默见证者。如今,在最初的一批垃圾人雕塑中,有一半已被认可其理念的人购买,并被全新的垃圾人雕塑所替代。

“我们的塑料玩具都去哪儿了?”

全球每天有大量塑料玩具因为孩子们逐渐长大而被丢弃,英国艺术家Robert Bradford认为这些玩具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它们的“过去”应该被铭记,于是他决定赋予废弃玩具新的意义,利用玩具塑料碎片创作了许多巨大的低成本艺术雕塑,其中有些雕塑包含的碎片可以多达3000件。最初制作这些雕塑时,艺术家本人并没有太多考虑环境议题,而更多是出于一种“这些玩具就这么被扔掉太可惜了”的朴素念头。即便如此,“垃圾玩具”成品依然引起了许多人对废弃玩具处理问题的重视,很多人会将雕塑再次购买回家,以此提醒自己减少塑料废物。

“垃圾会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吗?”

墨西哥的圣卡安生态保护区(Sian Ka'a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世界遗产之一。艺术家Alejandro Duran发现,受洋流的影响,圣卡安海岸线上汇集了50多个国家的塑料垃圾。对这一现象的担忧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在当地海岸线上收集了大量塑料瓶、旧牙刷、丢失的帽子等废弃物品,根据垃圾的颜色和形态,在保护区里设计了许多“垃圾融合自然”的艺术装置。游客会在路过时看到红色的塑料河流、椰子树下掉落的“皮球”果实、像芦苇一样生长的牙刷等奇特场景。艺术家希望用这些超现实作品来告诉游客:塑料垃圾正在渗透到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中。

“废物管理和普通人有关系吗?”

Mierle Laderman Ukeles在1983年创作的作品《社会镜子》(The Social Mirror)没有专门使用回收废物,而是去探讨了“什么是废物”,她将手工钢化镜面贴在环卫车的外面,迫使观众看到倒映在垃圾车上的自己。当这辆环卫车在街上行驶时,路人都会下意识想要避开它,而这种反应或许正是艺术家想要让人们去反思的: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正是大量废物的关键生产者,与废物关联的链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要以为将废物丢弃后就能置身事外。据说,这辆车此后一直被美国纽约当地的环卫部门沿用,每逢节庆活动都会开上街道进行废物管理宣传。

· END ·

文丨朱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