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报告指出,学校师生和社区环保人士践行衣、食、住、行的个人碳排放,可以减少约75%的碳排放。在双碳目标下,校园社区和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但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如何量化数据,对于广大的校园和社区管理者来说具有较大挑战。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缺乏关于公众参与碳减排方面的标准化流程和核算方法。目前零碳校园和零碳社区行动在运营及日常管理碳减排方面,缺乏相关的指南、减排标准和减排管理体系。
2023年3月1日《零碳未来青少年校园/社区指南》发布。指南编制主要专家蒋南青博士表示,这是首个零碳校园行动指南,既有碳的专业性,也融入教育元素。本指南特别针对中小学生,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在运营和行为方面,而这些属于企业或项目碳核算范围之外的减排核算,目前还很缺乏专业研究,本工作做出创新第一步。零碳校园相比于之前提出的绿色校园而言,零碳校园更加注重碳排放源和计算,特别强调师生行为和碳汇的作用,比绿色校园更加量化和参与度强。 教育系统师生对于碳排放缺乏认知,而碳专业人员又对于教育和宣传方面很欠缺。需要资历丰富的专家和青少年教育机构,以及广泛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网络,可以更好地调动资源。
指南中首先制定校园和社区碳排放源核算流程。碳排放核算是实现零碳校园的第一步。我们将校园或者社区的碳排放源分为实体、产品和活动三类。实体类包括各种用途建筑物,服务点和停车位等物理实体。产品包括日常使用的水、电、燃料、纸张、塑料、垃圾。活动包括服务、快递、出行、会议、回收等。同时依据碳核查的原则,识别各种实体类型的碳排放边界和碳排放源,如实体的排放计算包含了建筑产生的照明,加热,制冷,交通、食堂餐饮、供水和废弃物,以及实验室的排放。产品类特别包括塑料包装和纸的排放。
在开展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碳减排和碳汇核算管理流程。碳减排流程需要更多制度性校园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机制,以保证行动的有效性,并能与教育文化体系融为一体。指南建议依照减量、替代、循环再生等原则,总碳减排量由改变能源替代、交通、减少塑料包装和纸、避免废弃物处置的减排量等不同方式组成。
行动指南还特别对于消费端行为减排的量化给出核算方式。个人绿色行为减排量核算主要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 再生(Recycle), 此外还有替代(Replace),共享(Share),再制造(Re-manufacture)和租赁(Rent)等模式。绿色行为减排量核算是比较由于采取绿色行为避免减少的碳排放数据与对应的常规行为基线排放,计算由于减少能源、电力、额外包装、交通配送、针对这些方面,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发展推动循环回收。
为明确校园和社区的减排方式的有效性,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可靠,碳排放和碳减排需要先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开展校园和社区问卷调研,并鼓励与大数据平台合作,调研公众特定场景的行为特征。指南也给出针对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家长不同群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问卷调研模板。
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最终是要改变我们的行为。激励个人行为的改变的原则包括简单性,把环保行为变成默认选项,如 打印机默认双面打印,并使用再生纸。点外卖,缺省选项就是无需餐具。一般暖气和空调都应设置在合适的温度,并在节假日自动调整或关闭。旅行自带物品,不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产品。提供小餐盘; 撤销垃圾箱,进行分类:垃圾桶排放等。还有要更具吸引力性,如使用设计醒目的颜色,张贴标识、印上绿色脚印;使用智能电表,水表; 标注保质期;个性定制,更有趣的描述和采用积极的语气;开展修补、交换市场等社交活动;进行展示;提供激励方式;发布排名、绿色认证;作为社团代言人,获得身份认可。还有要具有社交性,如加入社团,进行承诺;给予物质奖励;共享,使用各种APP;设立小目标。最后是具有 带入性,如老生带新生;期末开展捐赠减少浪费;校园活动日;制定检查表。
指南还为使用本指南设计了教学课程,采用思维设计原理,让学生更能结合不同主题开展活动。
行动指南指导机构,海洋之美(北京)文化发展公司创始人李天峻博士表示,“零碳未来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发起的青少年气候变化教育项目,通过编制相关气候变化课程、行动指南,以后可在更多的校园和社区进行推广”。
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靳敏教授指出,“工业端有了碳核算体系,而对于消费端还刚开始。指南对于零碳校园的落地做了更多标准化的依据,发挥学生的创新力可以探索更多的玩法让零碳校园变得科技前沿和时尚”。
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互联网+跨学科委员会副秘书长唐浩杰表示,“教育从娃娃抓起,零碳教育对他们的行为有着非常大的改变。对于中小学生,他们参与零碳校园建设的方式有限,更加需要对于他们行为的改变。我们也在推动无废校园建设,和零碳也能很好地结合”。
指南的发布会在天通苑文化中心举行,这也是昌平最大的社区,在社区文化管理体系方面有着独特特色。北京回天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崔耀娜分享了天通苑在废弃物回收、绿色出行、公益宣传、发起低碳伙伴关系倡议等实践,非常具体地体现了零碳社区指南的原则。
《零碳未来青少年校园/社区指南》是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零碳未来项目组指导下的关注少年儿童双碳教育的公益项目。 来自海洋之美(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青合新碳(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旅游学院山地旅游研究院的一线课程设计专家、环境专家、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专家共同参与,于2022年3月启动,历经一年研究编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