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朱春全:新自然经济助力迈向自然受益的商业未来

发布时间:2022-10-21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朱春全

image.png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

朱春全 世界经济论坛自然与生态文明倡议大中华区总负责人

本文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可持续发展·中国这十年”特别策划文章

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中首次出现全球前五大风险均来自同一个类别的情形,这个类别就是“环境”。

此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来自环境方面的风险依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别,这从2021年和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报告中依然可以看到。

《2022 年全球风险报告》还预测,未来十年,气候行动失败、极端天气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均在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上占据全球风险的顶端。


image.png

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张力持续增加

环境问题已经逐步上升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风险最高的制约性因素。同时,生物多样性丧失还在加速。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2019年发布的一份迄今为止最全面、也是第一份经各国政府联合认可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表明,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面临灭绝威胁,约50万种动植物当前“欠缺长期生存的栖息地”,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已经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千万年前”。

2022年7月、8月、9月接连传来中国长江白鲟灭绝、“美人鱼”儒艮功能性灭绝、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野外灭绝的消息,令人揪心。

在前述报告中,IPBES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五大直接驱动因素:一是土地和海洋用途的改变,二是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三是气候变化,四是污染,五是外来物种入侵。进入本世纪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因素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

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各国也在努力推进作为会议最重要的标志性预期成果“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谈判工作,制定各国及全球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工作蓝图,以便在2050年之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愿景。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使命是要使生物多样性到2030年走上恢复之路,为此,在2021年7月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第一份正式草案中提出了21项行动目标和10个里程碑,其中,21项行动目标主要围绕“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目标1—8)、“通过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满足人类的需求”(目标9—13)、“履约和主流化的工具和解决方案”(目标14—21)。

在谈判中争论较为激烈的一个焦点是全球究竟需要设定多少被保护的面积。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第一份草案在保护面积上的表述是:使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的至少30%得到保护。尽管这一“3030目标”目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1年发布的《2020保护地球报告》统计表明,目前全球仅有16.64%的陆地和内陆水域面积、7.74%的海洋面积受到保护。

可见,“3030目标”是比较具有雄心的。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是指把30%的陆地和30%的海洋变成保护地,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和公平的管理,让那些对生物多样性及其对人类有重要贡献的自然区域得到养护,但这方面还存在很大挑战。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目前全球的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等的代表性还不是特别充分,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如何使生物多样性能够像气候变化一样,可通过量化的方式去衡量和评价。

因此,行动目标15特别针对企业提出:所有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和种类——都能够去评估和报告企业自身从地方到全球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程度和影响,逐步将负面影响至少减少一半,同时增加正面影响,减少企业面临的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并逐渐使开采和生产作业、采购活动和供应链运营以及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处置方式实现充分的可持续性。

当然,这个目标还在商定中,将会在12月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继续讨论企业如何衡量和评价自身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与影响。

实现自然受益的目标亟需商业转型

当前,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同时,多家国际机构联合提出全球共同的自然保护目标——自然受益(Nature-Positive),它是国际上对生物多样性目标制定或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通过下图的模型可以看出,目前生物多样性处于急剧下降的状态,以2020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状态为基线,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使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减缓,希望在2020年之后能够出现一个拐点,到2030年能够超过2020年的状态,未来继续努力到2050年实现自然的完全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image.png

自然风险上升又会对各行业带来哪些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自2020年1月以来连续三年发布的三份以“新自然经济”为主题的系列报告——《自然风险上升》《自然与商业之未来》《中国迈向自然受益型经济的机遇》分别展现了自然损失如何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识别转向自然受益型经济的机遇和行动蓝图,以及为中国的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型提供商业和经济案例,旨在为保护自然提供商业视野,为企业提供行动蓝图,以加速世界向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型。

聚焦中国,研究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三分之二,因为自然损失而面临风险;在全球层面,则有超过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面临自然损失风险。

这些风险同时也是机遇。

如果能实现各行各业的转型,其带来的机遇也是可观的。世界经济论坛针对全球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如果实现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能源和开采系统这三大社会经济系统转型,将能够带来每年10万亿美元的新商业机会,同时到2030年累计创造3.95亿个就业机会。而中国如果能实现上述三大系统的15项转型,那么到2030年,每年将有望创造1.9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和880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可以贡献 “双碳”目标、高质量发展及共同富裕等发展目标,总体上也能助力生态文明理念的实施。


image.png

为推进这项工作,三年前,世界经济论坛在全球打造了“自然领军者”(Champions for Nature)社区。

这个社区汇集了来自公共和私营部门、社会团体和学术界的领军者,旨在推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全球性变革,加强与自然相关的责任制,从政策、资金、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激励益于自然的商业行动,并确保公共融资的政策连贯一致。

“自然领军者”社区新一届的主席团成员包括英国太平洋及环境事务国务部长Zac Goldsmith,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Inger Andersen,纳图拉集团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执行主席Roberto Marques。现在,这个社区仍然很活跃,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就一些议题进行分享,从战略方向上推动各行各业向自然受益转型。

深入推进三大系统转型需协同多条路径

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大家都在密切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即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自然或人为改变的生态系统的有效和适应性行动,以应对各种社会挑战,如气候变化、食物和提高水安全或者自然灾害等,同时增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

这一概念出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其在制定NbS全球标准时,还识别出七大挑战,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灾害、经济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这些都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博弈和权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目前,我们也在推进相关工作,希望能够结合三大系统的转型,研究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上,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实现自然受益型目标的用地、满足食物和水安全的用地、城乡发展的用地、实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的用地。

为此,我们希望开展两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是系统梳理过去几十年,特别是过去十年以来相关政策法规上好的做法,以及研究如何定量评估自然受益型转型有效性,并相应地评估土地利用的状况;第二阶段是开展情景分析和政策建议,分别从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和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及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能源和开采系统及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做分析,最后提出综合政策建议。

此外,我们还希望结合三大系统的转型,推动“中国工商业行动计划”,引领自然受益型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贡献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我们也在合作选择一些重要的行业来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借鉴和学习应对气候变化的好做法和政策,也希望从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支持配合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各行业来推动实现“自然受益”的全球目标。


编辑丨邓茗文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9-10期

文章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