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战略框架,通过不同渠道阐释其对可持续发展转型的理解和决心。然而,尽管具备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认识,但对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真正嵌入到业务部门,使其转换为对公司发展具有成效的行动,仍有许多企业存在困惑。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一些积极探索和成功案例,例如近日伊利集团发布的“三报告”,就揭示出伊利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
作为乳制品行业中的龙头,伊利在公司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质量上一直走在前面。目前,伊利已连续16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连续5年向全球发布年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今年,伊利又在这两份报告基础上首次增加了《零碳未来报告》,将原先的“双报告”升级为“三报告”,这一改变更清晰地呈现出了伊利在可持续发展迭代中的基本逻辑,也为突破可持续商业“知行难合一”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纵观国内外领先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过程,管理层如不真心认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企业变革就会缺少内驱力,行动大概率流于表面,难以触及实质,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与目标脱节的根本原因。
在企业一号位发挥带动作用上,伊利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正面案例。回顾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十余年来的公开发言,不难发现他对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的持续关注。从2007年提出的“绿色领导力”到2009年提出的“绿色产业链战略”,再到2021年提出的“全面价值领先”,潘刚的管理思想不断迭新,格局视野也从优化内部运营过程逐步扩展到优化全产业链,并最终提升到多维度高质量发展的层面。
伊利的可持续发展与潘刚的管理思想保持了明显同步的节奏。伊利正是在2010年开始启动全面碳盘查,此后开展的诸多实践也都有赖于对这个累计12年的庞大数据集的准确分析。2021年以来,伊利更是动作频频且收获颇丰,不但有了行业内首个“零碳工厂”、国内首款“零碳牛奶”、全国首个零碳五星示范区、中国乳业首张碳中和核查声明等多项“零突破”,相应实践案例还入选了联合国全球契约《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走向零碳——在华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报告、中国首本《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基础教材》。这些成果或许正是潘刚在这一年提出更宏大目标的底气。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无法因孤立目的而存在,而是为满足社会的某种特别需要而存在。预判并及时回应社会期望是企业家的责任,伊利今天的发展,和管理层健全的社会责任意识密切相关。这也是伊利“三报告”给中国企业带来的第一个重要启示: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企业使命的企业家,可以带动所有企业员工、合作伙伴乃至消费者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积极的努力,并最终促进企业的永续发展。
伊利发布的与其说是三份报告,不如说是更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三报告”彼此存在很强关联性,其中作为基石的是其发布最早最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往年相比,《2021可持续发展报告》继续延用了“WISH”为主要结构框架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体系,从产业链共赢、质量与创新、社会公益、营养与健康4个领域对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和成效进行了介绍,同时也融合了伊利新提出的“全面价值领先”目标,对各项行动如何促进不同方向的价值领先进行了呼应。
《2021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可持续商业模式核心的呈现,因此内容信息更加均衡和全面。相比之下,《2021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零碳未来报告》则更像结合了多年实践和企业特色,从主干中生长出的两个重要分支。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伊利对草原等资源有较高依存度,又是第一家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企业与生物多样性承诺书》的中国企业,因此必然需要着重加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投入。从最新报告的内容来看,以2021年发布的“伊利家园行动”为标志,伊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已基本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也得到有效开展,数据成果包括保护湿地面积4,050亩、通过科学种养和技术监测在阿鲁科尔沁旗改良退化草场5.5万亩、采用FSC包材推动92.48万亩的可持续森林管理等。
“双碳”目标是当下所有生产类企业的转型重点,身为食品行业的主力军,伊利近年来在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已独立摸索出了“定标准”“建平台”“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减碳路径。此次《零碳未来报告》虽是首次发布,但作用更倾向于承前启后:先对伊利已在2012年实现碳达峰、截至2021年累积碳减排量873万吨等既有结果进行了经验总结,再以现有发展模式为依据,对未来的减碳计划路线图以及将在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的目标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说明。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落实“双碳”目标在实践中层次分明,在效果上相辅相成,二者共同支撑起企业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此次《零碳未来报告》的首发,为伊利的战略思路增添了一块关键拼图。
如果伊利的各项报告有词频统计的话,“产业链”一定是高频关键词之一。将全行业都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伊利能够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
乳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如果都以单打独斗的方式探索发展,必然消耗大量额外的试错成本,以致很多企业难以真正推进变革。龙头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可以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有能力和责任将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产业链附加值等目标融入到自身可持续发展框架中,运用自身的规模和创新优势,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在造福社会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
伊利的“三报告”中多次显示出了对全行业的带动。例如2021年,伊利提供的产业链金融融资额达253.72亿元,对上下游5,117户合作伙伴进行了相对直接的经济扶持,这势必有利于伊利后续对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推动。
《零碳未来报告》则是伊利全行业视角的集大成者。从报告中可以看到,伊利基本把推进中国乳业全行业减碳与落实自身减碳目标进行了等同,其不但为乳业全链提供了能源环保数据核算与碳盘查核算的操作标准,建立了多个促进合作伙伴分享减碳经验的交流平台,还成立了供应链能力发展中心,以便为合作供应商提供“双碳”方面的全方位专业培训。这些措施能为中国乳业的集体低碳转型注入动力、减轻全产业链的转型成本,也能为整个乳业开发出更多绿色市场空间。反过来,全行业的绿色发展也必将为伊利自身的零碳计划提速。
以违背自身经营目标的方式谈论可持续发展并不真的可持续。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能同时贡献于生产力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如何把握两者平衡的问题上,伊利给出了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最后以一带多、共建“渔场”的方案。期待未来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突破产业链局限,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出可持续商业的巨大潜力。
文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 于志宏;编辑 朱琳